从西南边陲的农具小作坊,到享誉国际的全球汽车零部件100强企业,广西玉柴集团是行业发展中的一个奇迹,其成长也投射出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靠2万元起步的工业社
1951年7月,玉林市政府响应中央号召,决定投资2万元在城郊创建玉林泉塘工业社,以帮助当地农民开垦荒地、打造农具。很快,这一工业社就从原本生产农具、打谷机等的小作坊,发展为融合机械零件加工和汽车修理等业务的工厂。
1958年,玉林市政府将试制动力机械的任务交给当时已小有名气的泉塘工业社。1年后,他们成功试制出第一代2105型柴油机并投入生产,成为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发动机生产单位。从此,这家后来更名为广西玉林柴油机厂的工厂,与柴油机制造结下不解之缘。
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汽车市场开始升温,汽车发动机需求量剧增。玉柴老一代技术员开始自主研发车用涡流式柴油机。到80年代初,作为运输主力的重型卡车需求急速上升,玉柴又抓住机遇,全力投入新产品试制工作。他们自主研发的直喷式柴油机,改变了国内涡流柴油机全靠进口的历史,成为当时国内各类车辆的首选。
1992年,玉柴实施股份制改造,成立广西玉柴机器集团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2年后,玉柴国际股票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制造业一张闪亮的名片。
然而,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进入新世纪后,面对严峻的外部市场环境,玉柴开始大刀阔斧改革,通过“机构重组、精简人员”“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人为本、重金奖才”等一系列措施,为企业带来新的生机。
为突破当时的“卡脖子”技术,玉柴捕捉到绿色发展商机,在全国范围内布局柴油机相关配套产业研发生产基地,成功打造了“两条产品链、多个产业群”的发展格局。
如今,玉柴“立足广西、布局全国、谋划全球”的发展构想,正稳步推进。在越南、印尼、新加坡等国家的基建和生产活动中,随处可见玉柴机器的身影。2020年,玉柴集团定下用5年实现600亿元销售额的目标,立志将玉柴打造成中国最强、国际一流的发动机企业。
税收支持“玉柴芯”走向世界
加工设备自动运转、机器人自动执行任务……玉柴国六标准发动机生产厂房,因关灯也不影响生产,被称为“黑灯工厂”。
“与传统动辄百来人连轴转的生产线相比,‘黑灯工厂’工序自动化率达100%,工人劳动强度降低95%以上,每道工序的平均作业时间仅为3分钟,但产品加工精度能达到0.001毫米,产品合格率高达100%。”玉柴股份制造事业部五发车间主任赵雅安介绍说。
自主研发成功国六发动机,帮助玉柴集团在国际上打响了“中国智造”的品牌,市场份额迅速扩大。今年上半年,玉柴集团发动机销量同比增长31.8%、销售同比收入增长19.6%,其中海外销量同比增长138%,仅半年就实现了去年全年的销量。
发展过程中,减税降费政策的支持,带来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如今,我们的‘黑灯工厂’实现了恒温、恒湿、微正压。我们的切削液、排屑、油雾集中净化处理,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陆玉明表示,2020年,仅玉柴股份就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2800多万元,为自主研发的“玉柴芯”提挡加速。今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后,玉柴前三季度预计能多减税款800万元。
陆玉明说,下一步,玉柴计划进一步加大基础研发投入,着力突破高效燃烧、智能化控制等核心技术。